文章来源:封面新闻
9月4日上午,第十届“海科杯”海外华侨华人创新创业大赛决赛在成都(成都外教招聘)举行。来自海外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选手,带着各自的“压箱底”拳头产品亮相,全力以赴、争先恐后。在下午的项目与企业交流会上,市州领导带队现场洽谈企划、互加微信……四川各家企业更是开启了“疯狂抢人”模式。
海外人才是我国高层次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如何在全球市场中猎取关键人才、主动“出海抢人”?如何在引进高精尖技术的同时,破解“水土不服”,实现精准在当地落地孵化?四川给出了生动的答案。

5大领域层层筛选
6项优势潜力海外项目脱颖而出
记者了解到,今年6月以来,第十届“海科杯”海外华侨华人创新创业大赛吸引来自美国、德国、澳大利亚、中国台湾等60个国家和地区的429个项目报名参赛,在半决赛顺利收官后,经优中选优的67个项目(包括高端装备制造、绿色能源与新材料、生物医药、数字经济、文化创意等五大领域)赴川路演竞技。
9月4日上午,大赛迎来决赛收官时刻,在紧张激烈的路演现场,来自海外的选手们全力以赴、争先恐后,将各自公司的核心产品与尖端技术展现得淋漓尽致。台下观众屏息聆听,不时为精彩的展示和独到的见解报以热烈掌声。评委们则针对技术细节、市场应用与商业模式提出了犀利而专业的提问,现场气氛一度白热化。
最后,六个技术优势突出、市场潜力巨大的项目脱颖而出,分获各领域一、二、三等奖。
获奖得主分别是,一等奖Arjudeb Mukherjee阿朱德布· 穆克吉(项目Anocca生物细胞疗法);二等奖汪绍琨(项目基于植物反应器的合成生物学平台)、许家忠(项目先进复合材料智能化机器人铺缠装备及其产业化);三等奖滕慧君(项目新型散热材料在先进封装领域的应用)、王浩(项目AI-TOF处理器芯片研制动态识别系统产业化)、王敏琦(项目基于三维光学动捕的工业级影视动画游戏生产系统)。
作为第一名,阿朱德布坦言自己原本抱着结交朋友的心态来参赛,没想到却获得了在场评委的高度赏识,这让他感到非常惊喜。他不禁感叹道:“我在这里结识了多位来自高精尖领域的朋友,也感谢这次活动为我们提供了展示最新研发成果的机会。”
作为“华西学子”,阿朱德布从2014年至2020年一直居住在成都,早已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四川迷”。他表示,尽管生物细胞疗法等专业领域的活动一般多在北京、上海等城市举行,但他更想带着最新研究成果在成都生根发芽。“我在这里住了6年,这里早已成了我的第三家乡,我深知这里有多好。”
比赛结束后,阿朱德布本计划很快返回瑞士,但受到投资商的邀请后,他决定延长在成都的行程和停留日期。“我们想在这里寻找到更多可能性,希望很快能在中国开展多项合作。”
川企与海外人才面对面“相亲”
市州领导带队“抢人才”
比赛结束不久,下午14时,项目人才对接会正式拉开帷幕。70位海外项目主理人带着刚出炉冒着热气的PPT和企划书,与来自四川各地的企业、政府代表零距离交流,展开面对面“相亲”。
记者在现场看到,70个项目均设有专属展位与对接桌,展位上清晰标注项目信息,方便市州政府、企业和投资机构按需走访,与项目团队深入洽谈。
成都某投资机构总监刘先生早早到场。他手持项目介绍书,提前在感兴趣的项目名称旁打勾,再逐一前往对应展位,抛出一连串问题:“目前销售规模如何?整体投入资金有多少?销售模式是什么?最新研发产品最快何时能投入市场?”
“我们重点关注人工智能领域,今天现场不少项目都很有吸引力。”下午四点,刘先生已将“未来牧场”智能养殖系统、智能防摔保护气囊等多个智能创新产品海外主理人的联系方式收入囊中。“平时要对接这些人才得花不少时间和精力,今天两个小时就建立了这么多联系。”他对这种“面对面相亲”式的对接模式表示十分认可。
宜宾启迪科技园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女士,在前期已对接了当地多家企业的需求和痛点。带着“找答案”的目的来到现场,她透露,大赛初期已精准对接10个项目并签订协议,其中5个进入半决赛,可见潜力巨大,后续将邀请这些团队到宜宾实地考察。
现场最吸睛的,莫过于来自宜宾、遂宁等地的多位领导亲自带队,带着招商政策和产业规划直奔重点项目展位。宜宾市涉侨部门负责人刘万明一边穿梭于展位之间,一边在白纸上快速记录。他坦言,今天最令他印象深刻的是“先进复合材料智能化机器人铺缠装备及其产业化”项目,这也是宜宾组团“抢人才”的重要目标——以新技术赋能主导产业、未来产业及优势传统产业,实现建圈强链。
短短一下午,他已与多位涉及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人工智能的项目主理人深入交流并加了微信,不仅详细了解项目的技术优势和市场前景,还现场解读落地扶持政策、人才安置措施,甚至直接发出邀请:“到我们市发展,我们给你最好的服务和配套!”
这种涉侨部门负责人亲自上阵推介地方和牵线搭桥的热情,让不少海外人才当场表示愿意深入洽谈,加快在川落地的步伐。
已吸引全球252个优质项目落地四川
今年生物医药达成合作成效显著
记者了解到,作为四川省服务海外华侨华人创新创业、推动国际创新资源与川渝产业深度融合的核心国际性赛事,“海科杯”自2015年首届启幕,截至目前已累计吸引全球60个国家和地区的4573个高新科技项目参赛,其中951个项目晋级半决赛并赴川路演;前九届共有252个优质项目通过注册公司、人才就业、技术合作等多元化形式落地四川,涉及生物医药、电子信息、高端智造、绿色能源、文化创意五大领域,深度契合四川“5+1”现代产业体系。
组委会相关负责人潘帅向记者介绍,组委会以“精准匹配产业需求”为核心逻辑,前期深入德阳、眉山、宜宾、遂宁、泸州、绵阳、乐山7个重点市,走访91家企业(含3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56家高新技术企业),梳理出70项关键技术需求并形成《川内高新科技项目需求》,定向推送至海外团队实现供需预匹配。
从项目质量看,本届半决赛项目技术导向鲜明且落地潜力突出: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 MEMS 传感器芯片、手术机器人等项目突破“卡脖子”技术,适配5G通信与工业智能化转型需求,同比往届占比提升;绿色能源与新材料领域的超长碳纳米管导电浆料、相变储能材料等项目紧扣“双碳”战略,为氢燃料电池、绿色建材产业提供支撑;生物医药领域的RNA癌症药物、新型抗菌肽技术聚焦早期诊断与创新药研发;数字经济领域的智能地理信息系统大数据平台、区块链跨境贸易平台助力产业数字化转型;文化创意领域的三维光学动捕影视系统、AI 舞蹈教学平台则高度契合四川文化产业需求。
截至半决赛结束,已有多个项目与成都、泸州、宜宾、遂宁、德阳等地企业、投资机构达成初步落地意向,其中生物医药赛道成效显著,与西南医科大学、科伦药业等达成多项预合作。
他现场展示了给每位项目团队代表提供有唯一编号的“合作对接双选卡”,若在展位洽谈或自主路演后,与某家企业、某个市州达成初步合作意向,需当场完整填写双选卡,清晰注明“项目名称”“意向合作企业/单位”,并根据意向对接企业所在城市,勾选“意向考察城市”(可从眉山、遂宁、德阳、绵阳、宜宾、泸州、乐山中任选),作为“双向选择”的重要依据。
后续,组委会还将建立“项目资源”专属对接案专人全程跟踪意向进展,提供政策咨询、落地辅导、专项风险基金等“一站式”服务,确保每个有落地意愿的项目都能“能落地、快发展”。